当前位置:柒夏锦年>历史军事>明末大寨主> 第766章 奔袭武昌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766章 奔袭武昌(2 / 4)

大量物资出发,走的慢一点也无所谓,如果去不了武昌,我们也用不上补给线,如果去了武昌,马士英在那里有这么多作坊和粮食,还怕没有补给?”

大军虽然说是需要后勤补给线来维持的,但是理论上只要大军携带的补给物资足够多,那么也是能够单独支持很长一段时间的作战所需。

不过陈先赟虽然如此决定了,但是第二兵团的诸多将领们依旧是有些担心!

此去武昌,风险不小啊!

但是陈先赟的作战风格就是这样,这要是不冒险的话,陈先赟也就不是陈先赟了。

因为陈先赟是准备带着第五步兵师和两个混成团一起出发的,这也就是说,只留下留下一个第六步兵师驻防南昌、丰城等庞大的后方地区。

这让第六步兵师的贺九牛感到亚历山大!

一旦陈先赟带着第二兵团主力朝着西北方向奔袭武昌后,那么在南昌以及后方的丰城等地,就只剩下区区一个第六步兵师了。

虽然说第六步兵师在最近一段时间也是进行了整编,不过却是没有彻底完成,只是把一个长矛团改编成为火枪团,炮兵部队也只扩充了一个炮兵营。

尚未完成整编的第六步兵师,虽然也拥有一万三千余人,但是火枪的数量三千支都不到,野战炮也只有二十多门,和第五步兵师这种彻底完成整编,拥有四千多支火枪以及五十四门野战炮的部队比起来,战斗力的差距还是有的。

唯一情况比较好的就是,第六步兵师里的重甲步兵,大多也是换装了板甲!

板甲这东西,对于已经初步实现了水力动力、机械化生产的大乾工部而言,并没有多大的技术难度,甚至制造起来最大的困难就是钢材的生产比较难,但是加工阶段却是比较容易。

所以自从建成了板甲的流水线后,板甲几乎每一天都能够大批量的被生产出来。

当然了,这种批量生产的板甲虽然说防御力是有了,但是和美观绝对扯不上关系,甚至一些体型比较矮小或者特别高大的士兵,都是无法找到适合他们穿的板甲。

因为大乾的板甲,生产的时候为了简化工艺,提供生产的效率、降低成本,只生产固定的四种大小的板甲,如果这四种都穿不下,那么就没有办法了。

板甲这种东西生产起来容易,目前也已经是大批量的取代原有的各种盔甲,尤其是铁甲成为了重甲步兵们的标准配置。

陈先赟为了加强南昌和丰城的防守,虽然带走了主力部队,但是却是给贺九牛也留下了不少可用来防御的武器,比如说给贺九牛还留下了一个野战炮兵营以及大量的手榴弹、地雷。

此外还有大量缴获自明军的火炮也是继续留在了南昌城头上!

而这一部分缴获自明军的火炮,其实数量并不少,而且那些野战炮虽然质量上比大乾工部生产的要差一些,但是也勉强能够用。

安庆一战,南昌一战,第二兵团不仅仅是俘虏了数以万计的明军,同样也是缴获了大量明军的军械,那些冷兵器就不说了,大乾救民军基本上只挑选其中质量最好的一部分使用。

另外一部分质量尚可的刀剑,一部分是挑选出来给公务人员装备,比如说巡警、税务大队的人员,有一部分则是配属屯垦团、民夫。

至于说剩下那些质量实在太差的,基本都是直接回炉了,这年头的废铜烂铁其实也是挺值钱的。

而热武器的话,火枪的处理要麻烦的多,虽然说明王朝的火枪都是仿制大乾王师的火枪,但是他们的火枪制造依旧处于手工阶段,而且每个地方,甚至每个工匠制造出来的火枪只是外观相似,但是实际上区别相当大,其中最困扰大乾救民军的就是,他们的口径竟然不统一。

缴获的不少明军火枪,口径从十毫米到十五毫米不等!

说实话,直到现在,大乾王朝的后勤部官员都是没搞懂,这明王朝的火枪怎么能够把口径弄这么多出来!

而大乾救民军使用的火枪弹药,都是纸壳定装弹药,发射药和子弹都已经是提前捆绑好在一起的,虽然说这种子弹只有一部分是兵工厂直接生产,很多前线部队里的弹药都是他们当地制造的,但是想要当地制造也得有融化铅弹的模具啊!

这子弹的口径都不一样,模具自然也就用不上了。

但是要把这些火枪直接扔了更加不可能,大乾救民军可以把缴获自明军的冷兵器直接扔了,但是对于枪炮还是比较在乎的。

最后没办法,只能是把缴获的火枪进行口径测试,如果口径是十四毫米的,则是直接补充给普通部队使用。

如果口径不用动的话,其他方面其实都不用怎么动的,因为人家明王朝制造的火枪,准星、标尺以及刺刀也都是样样不缺的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